翻閱北投街屋的中古容顏(一):鐵窗花
今年台北101煙火光雕頗受好評,第一段「穿越歷史經典」演出中,首度將煙火搭配動畫,呈現出台灣民宅鐵窗花、水泥花格磚等傳統紋樣。這些常民元素取材,是大眾皆可輕鬆辨識的文化符號,走在街上俯拾可見,極易解讀並串起群體記憶。
光雕創意來自導演陳怡潔與中華文化總會,左邊四個展現日常花磚樣式,右二是窗花欄杆,台灣島中還勾勒出山脈雲彩的線條,右一應是老建築立面的勳章飾,光雕後來還映射出101 信義路彼端的總統府高塔,海報設計也是花磚背景。
老建築元素出現在現代高樓上,蘊含新舊共存共好之意,指建築,亦指先來後到的族群,誰也不排斥誰,這些建築記憶都是我們共有的。
近年「老屋顏」著墨於蒐集各式獨特窗花、水泥花格磚、洗石子、壓花玻璃等,雙人團隊走訪全台找尋老屋裝飾,並挖掘到不少屋主的時代故事。「老屋顏」目前分享的作品,以中南部採擷居多,然而北投身處都市化程度高最的台北市之邊陲,還可找到多少韻味猶存的窗花、水泥花格磚呢?
由中和街大同街路口往市場方向走去,這一代新樓仍屬少數,
更多的是五層樓房以下的老公寓、老街屋。
似波浪又似山巒,加上圓風扇色塊運用,活像一款古老的橫軸遊戲畫面。(大同街)
沒有礁岩,就激不起美麗的浪花。(大同街)
風鈴狀窗花,魚與幾何圖案磨石子壁,馬賽克磚巧拼出素樸家禽,
好一幅北投田園風情畫。(中正街)
典雅花瓶?又好像有五隻調皮的猩猩正注視著你?窗花的正常表情下,
也許還藏著內心戲,等待有心人察覺。(中正街)
鐵窗花工藝在日治時期從西洋引進台灣,那時的造型較為單純,通常就是單純的由鐵棒排列而成(註一),但大規模流行則是在戰後約莫 1960~1990 年的近 30 年間。當時,低樓層房屋為防盜而使用在窗戶、欄杆上,但隨著住居型態、容積使用思維、逃生安全考量的改變,「水泥叢林」般的封閉高樓開始佔領台灣的天空,同時機器量產又耐用的不鏽鋼窗問世,鐵窗花逐漸被取代,而這些漸漸凋零的老窗花與新問世的不鏽鋼窗一同被指控為台灣市容醜陋的原因之一,甚至淪為「鐵牢」等負面都市形象代名詞。
但人們忘記的是,老窗花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在那些斑駁的油漆、鏽掉的鐵柱之前,它們曾著實地在台灣庶民生活美學上佔有一頁。尤其在那經濟起飛年代,匠師與屋主同心協力共同創作,將窗戶欄杆當作畫板,天馬行空的自由揮灑,製作精美的鐵窗花杆,更不失為彰顯屋主身份品味的表徵。
這次只粗略走訪了大同街、中正街一代,其實就已尋獲不少窗花、水泥花格磚等老屋配件,而我們也盡可能的為它們留下最美的身影。但也不禁想到,每一個時代,會有些東西留下,但更多的東西則會隨著時間離我們而去。或許屬於窗花、水泥花格磚的年代終是來到了盡頭,無論再怎麼努力它們也難逃消逝的命運,但我們期望更多人、甚至是未來的子子孫孫都能看見這曾風華一時的台灣建築元素,同時也能體認到這是屬於我們這個年代的共同記憶。
下一篇預告:【翻閱北投街屋的中古容顏(二):水泥花格磚】
文字:Shreka
圖片:Shreka / 說書人編輯部
本文參考資料:
《臺灣古早風景──鐵窗花,靠師傅們徒手凹出來!》
《老屋顏》
《再訪老屋顏》(作者辛永勝/ 楊朝景)
《台灣民間吉祥圖案》